75岁退休教授义务做残疾人阳光家园园长,给智障孩子当“妈妈” |
浏览:434次 发布时间:2018-12-31 14:53:14 |
“人有两件宝,双手和大脑。双手会做工,大脑会思考。动手不动脑,事情做不好。动脑不动手,啥也做不了。动手又动脑,才能有创造。一切创造靠劳动,劳动要用手和脑。”在武汉市江岸区劳动街残疾人阳光家园,园长毛俊英手把手地教“孩子们”手指操。 毛俊英今年75岁,退休前是江汉大学医学院副教授。2013年起,她担任劳动街残疾人阳光家园园长。该园从最初7个“孩子”,增加到现在的23人。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。近日,记者三次走进劳动街残疾人阳光家园,走近毛俊英和她的“孩子”们。 退休教授给智障孩子当“妈妈” 劳动街残疾人阳光家园位于江岸区劳动街惠中社区,紧邻社区居委会,有一间独立的活动空间。20多位智障人在这里学习绘画、拍手操、庇护劳动,进行康复训练。 说起残疾人阳光家园“孩子”,毛俊英满是慈爱。这些学员年龄并不小,最小的有19岁,最大的有60岁,但在毛俊英眼里,他们都是“孩子。” 今年31岁的小涵,家住江岸区劳动街花惠社区。11月12日下午,记者来到残疾人阳光家园,他正和伙伴们在演奏乐器。毛俊英和武汉歌剧院的退休老师正在给他们上手指操、音乐课。 大家都在乐呵呵地玩乐时,一位看上去学生模样的小女孩则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旁边。这位姑娘来自劳动街花惠社区,小清23岁,从小患有自闭症。如果不是阳光家园工作人员提醒,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异样。 毛俊英注意到了,赶紧走到小清的身边,提醒她一起参与演奏。毛俊英连续在她耳边叫了三遍,小清才从自己的世界中猛然醒悟过来,和伙伴们一起吹葫芦丝。 去年9月 ,她来到阳光家园不久,毛俊英就注意到她有自闭症倾向,平时喜欢一个人独处,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每次参加活动,她都会留意她,不让她落下。 23名孩子中,大多数是智力残疾,有的生活还不能自理,还有的学员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同时存在。与常人相比,他们虽然年龄二三十岁,但他们的智力水平却很低,有的只有一二年级的孩子的智力水平。 “智障孩子是折翼的天使,是最需要关爱的人,我要为他们找回希望的翅膀,放飞自己的梦想”。毛俊英是这样说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 在阳光家园,毛俊英和老师们当起了这些智障孩子们的“妈妈”,帮他们整衣服、梳头发、剪指甲、擦洗。 有一位60岁的智障人,毛俊英给予了特别关爱:他身体不适,毛俊英多方联系医院给他治病;他患有严重痔疮,不能坐凳子,毛俊英为他垫坐垫;他有时大便失禁,毛俊英甚至为他换衣裤。 自编手指操帮智障孩子康复,一个动作手把手教几十次 现在劳动街残疾人阳光家园,包括毛俊英在内,一共有三位老师 。每个星期周一到周五,他们都会到阳光家园来陪护孩子。 在大家的眼里,毛俊英是一位“闲”不住的热心人。 从2013年筹办阳光家园开始,为了这些“孩子”,毛俊英几乎倾注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,甚至无暇顾及家庭。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协调能力,毛俊英还自编了手指操、穴位拍打操,涉及20多个穴位、鼓励孩子们学习乐器,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。 毛俊英还和老师们组织各种庇护劳动,剥毛豆、分装蔬菜、粘信封、穿珠子、做丝网花、叠宣传单、器具训练、文字的朗诵、数学及计算等学习内容,使学员的智力得到一定的开发。 “要教他们一句话,就要重复十几遍,还要从口形开始;教一个动作,要手把手教数十次;教他们认颜色,教了十几遍还是记不住。”就这样,毛俊英反反复复地教。 为了更好的照顾这些智障残疾人,在武汉市和江岸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下,阳光家园提供免费中餐及上午、下午的课间餐。 有的孩子不能吃甜食,有的不能吃太硬的食物,考虑到每个孩子身体状况不同,每天的课间餐,毛俊英就和几位老师变着花样给他们制作课间餐,,尽力让他们吃好。 到阳光家园一年多,21岁智障女孩变了样 下午4点半,离阳光家园放学还有差不多半个小时,家住劳动街的胡女士提前来到阳光家园门口,透过窗户看自己的侄女学拍手操。 胡女士的侄女蓉蓉(化名),今年21岁,由于孩子爸爸妈妈比较忙,每天早晚一直是小姨帮忙接送。胡女士告诉记者,孩子一生下来就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,后来经过医治,心脏病好了,可是智力发育却受到很大影响。虽然蓉蓉21岁了,但是智力水平就是几岁的孩子水平。回到家,她还会跟小孩子一样,玩玩具,在墙上写写画画。 胡女士说,以前孩子在江岸区堤角也上过辅读学校,可是由于智力水平完全跟不上,没上几年学就退学回了家。放在家里,一家人几乎做不成事,必须至少要一个人全天候的陪护在身边。蓉蓉的的父母都是上班一族,没有办法,只得放孩子在外婆家,蓉蓉小的时候,胡女士就经常照顾她。 去年4月,胡女士就带着试一试的心态把侄女送到阳光家园,没想到在毛老师手把手的教导下,孩子的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人变得开朗多了,以前沉默寡言的她,开始主动跟大人交流了。每天回到家,蓉蓉回家告诉小姨,阳光家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。 “有时话太多了,头都吵疼了。”说起侄女的变化,胡女士既感到欣慰又有些心酸。虽然性格变开朗了,但是生活仍然不能完全自理,洗衣洗澡还得靠家长帮忙。胡女士说,在阳光家园总比起待在家里强。 接送孩子的家长中,一位白发苍苍老人最引人注意。她姓钱,今年82岁,她是来接47岁的智障女儿静静的。 2014年,静静就来到了阳光家园。 钱婆婆说,女儿到阳光家园4年来,变得懂事多了,养成了比较好的作息习惯。她每天晚上吃罢晚饭,散步走一圈,然后回家主动写作业,写到晚上九点多睡觉。“有时周末,女儿还会帮我们打扫卫生、抹桌子,这在以前几乎不可能。”钱婆婆抹着泪说。 一位智障学员走出阳光家园,当上了保洁员 四点半放学时,智障学员小涵看到爸爸许师傅在门外等候,三步跨作两步跟父亲来了个拥抱,爸爸反倒显得有点不习惯。“以前他跟孩子妈妈交流多一些,几乎很少跟我说什么话。”许师傅说。吹葫芦丝。参加花惠社区社区各种演出。 许师傅说,小时候小涵的智力有一些障碍,曾上学到小学三年级,可是后来实在是跟不上其他孩子的学习进度,只好呆在家里。由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,家里必须有人照看他,许师傅和妻子只能有一人上班。可是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并不是小数目。“为了照顾孩子,又不能家长都不上班。”2013年劳动街残疾人阳光家园刚开园不久,许师傅只好把孩子送到园里。 到阳光家园后,孩子变化明显,会主动跟人打招呼。最让父亲感动的是,现在来了客人,小涵会主动帮忙烧开水,倒茶。“我们并不愿意让孩子倒茶,担心他烫着,但是他执意要帮家人做点事。” 在阳光家园里,小涵还爱上了乐器,参加街道、社区组织的各种演出。这让在外操劳的父亲略感到欣慰。 江岸区劳动街跟踪残疾人阳光家园服务发现,毛俊英老师带的智障孩子中,有一位有轻微的智力残疾的智障学员,2013年进入阳光家园,经过两年的学习康复,2015年已经走上了社会,在汉口一家公司从事保洁岗位,可以自食其力。 这让毛俊英感到欣慰。“不仅要教他们动手、动脑的能力,更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能融入社会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” 托养一个,希望能幸福一家和谐一片 一家人有一位残疾人,家里就会过得很艰辛。一个家庭出现了两位智力残疾人,那无疑是雪上加霜。 说起学员孙女士和女儿月月,毛俊英感到心痛。在阳光家园里,她们经常穿着颜色、款式一样的衣服。要不是毛俊英介绍,外人都不知道她们是母女俩。 母亲孙女士和月月同属智力残疾。每天上课放学,母女俩相依在一起,学手工制作、画花草。看到这对母女有一点进步,毛俊英都会为她们感到高兴。 老师们的奉献,孩子们虽然不大会说什么感激的话,但会洋溢在在脸上。 记者采访注意到,每一个来阳光家园的孩子对老师都非常尊重。上课开始了,孩子们会主动跟老师打招呼,老师好;放学了,会主动给老师说再见,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和老师拥抱一下再走。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,以前孩子不愿意去学校。现在孩子不愿在家过周六、周日,周一一早就催促家长送、孩子说“想老师”。 “托养一个、幸福一家、和谐一片。”毛俊英说,这是劳动街阳光家园的宗旨,也是她努力的目标和方向。 她希望,残疾人阳光家园能真正成为残疾人“温馨的家园、康复的田园、学习的校园、成长的乐园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