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
密码:

验证码:

免费注册

脑瘫儿智障儿求学无门
浏览:609次  发布时间:2015-10-06 14:53:12

   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九江市区唯一一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,在早年间,他们还是一所专门的聋哑学校,接收的学生多为聋哑人。直到8年前开始接收脑瘫、智障、孤独症、唐氏综合症等儿童,发展到现在,培智班和聋人班的学生人数几乎达到1:1。近年来,脑瘫和智障儿童越来越多,呈逐年增加趋势是市特教学校许多老师的共同感觉。而有限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使得学校无法完全接收这些学生,这让他们力有不逮。
  “那段时间有五六十名家长打电话来咨询孩子读书的事,报名当天就来了30多个。”市特教学校教务处主任周玲介绍,脑瘫、智障这类孩子报名入学,必须要孩子亲自来面试,经过老师的一系列评估后,才能确定是否接收。这些评估包括孩子的医院证明、询问家长、老师目测、评估等环节。“我们要看看孩子的状况,还有是否适应集体教学,因为以前也曾发生过学生咬人、打人的事情,这类孩子不适合集体教学,会影响其他孩子。”但并不是通过了评估的孩子都能顺利入学,“一般培智班一个班的学生不宜超过10人,且要3个老师负责一个班,因为师资力量有限,我们无法全部接收。按照今年的招生计划,培智班一共收了16个孩子。”周玲说,通过评估的并不止16个孩子,无法入学的孩子,他们会在征得家长同意后,选择送教上门的方式让孩子获得教育。“今年新增了8名送教上门的孩子,每周一次,由两名老师一起免费上门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等教学。”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愿意送教上门。
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近年来聋人儿童人数的明显降低。“可以说是逐年萎缩,比如今年我们聋人招生计划14人,但只招到6人。”周玲说,因为聋人更加方便管理、照顾,就算报名人数较多,一般也能全部接收。
  只有20~30%特殊儿童能回归社会
  和市特教学校接收6岁以上的儿童进行义务教育不同,九江阳光儿童康复训练服务中心则是以0~7岁的脑瘫和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为主。但他们同样有一个感觉,就是近年来脑瘫儿童越来越多。“中心是2001年开办的,最早是做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,直到2011年开始接收脑瘫儿童,而到现在中心170多个孩子里,脑瘫和智障比例几乎是1:1。”九江阳光儿童康复训练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周婷说。同样地,因为师资力量等原因,他们也无法完全接收想入中心进行康复的孩子。“每年都有二三十名家长填写申请表,我们也没有办法,只能在有孩子接受完康复训练,空出位子时通知这些家长来。”
  “接受康复训练,年龄越小开始越好。一般在出生3个月以内就开始做早期干预的脑瘫危险儿,几乎百分百都能康复,3~6个月内进行早期干预的康复率有90%。”不过,很多家长并不清楚这一点,前几年,来进行康复的孩子以6岁左右的孩子居多,而随着家长意识的提高,周婷说,最近有不少1岁以内就来做康复的孩子了。
  即使如此,从目前进行康复的情况来看,只有20~30%的脑瘫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后能回归社会。“如果年龄比较小就开始接受康复训练,且本身没有合并症,脑瘫轻度到中度,治疗效果又比较明显的,一般2年就可以回归社会了。”回归社会是指这些孩子能生活自理、甚至能正常地走路上学。但由于不少孩子都是有合并症的,所以能够最终回归社会的孩子并不算多,更多孩子的康复目的是能够实现生活自理。
  “回归社会了的孩子其实是可以随班就读的,他们的智力也没有任何问题,但是这些孩子想在市区找到学校接收挺难的。”周婷说,因为市区多数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等原因考虑都不愿意接收这些孩子,他们最终只能托各种关系在周边县里学校就读,家长也陪同照顾。而这是在义务教育阶段,想在学前阶段就让孩子到幼儿园接受教育,那就更难了。为此,阳光康复中心也在运动能力训练、生活自理能力训练、个训等各种康复训练外,还给3岁以上的孩子加上了文化课教学,和幼儿园一样进行阅读、音乐等教学,希望能让这些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接受学前教育,在回归社会后能更快融入社会。
  就学无门成了群体中许多人面临着的难题
  “市区目前能接收脑瘫、智障孩子教育的,义务教育阶段只有市特教学校,而幼儿阶段的康复训练,只有九江阳光儿童康复训练中心。”市残联康复科余科长告诉九江晨报记者,虽然国家也鼓励随班就读,但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等考虑,想找到接收这些孩子的普通学校并不容易。就学无门成了这类群体中许多人面临着的难题。
  在阳光康复中心里,仍有10名7岁以上的脑瘫和智障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和文化课教育。“这些孩子都是在这里呆了很多年的。除了20~30%可以回归社会的孩子外,其他的孩子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会放弃,另一部分则很坚持。”周婷说,其实到了7岁以后,已经经过几年康复训练的孩子再做康复训练的效果不大,但是很多家长依旧坚持,既是因为依旧抱着希望,也是因为找不到地方接收孩子读书。而智障儿童的情况更加严重一些,因为智力上的缺陷,他们的康复目的只能是实现生活自理,除了特殊的教育学校之外,没有普通学校能够接收他们。“这部分孩子没办法随班就读,只能去特教学校,而特教学校也接收不了那么多学生,无学可上之下,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继续留在这里。”
  “目前我们能做的,是尽量为这些孩子申请救助金。”余科长告诉记者,省残联和市残联一直在进行抢救性康复项目,针对0~6岁的孤独症、脑瘫、智障和聋哑儿童进行救助,成功进行申报,成为康复救助项目定点康复训练机构的,可按照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儿童进行救助申请。“我市每年大约有200多名这类儿童获得救助,救助金是每年12000元,这笔救助金是用于儿童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。”余科长说。
  但对于这类孩子将来的教育和就业,大家都显得有些迷茫。“我们只能选择送教上门的方式尽量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教育,同时也让一些程度不够的孩子经过训练后,能争取在来年入学。而对于入学的孩子,去年开始我们开展职业教育,比如教他们做手工皂、洗车等,希望他们能学到一技之长,以后可以融入社会。”周玲说,他们也曾联系一些企业想为这类孩子推荐就业,但目前还没有成功。(九江晨报 记者商乐)